将制作的车模放入车库,小车接收到起跑信号后瞬间从车库出发,驶过斑马线,直行、转弯,入一边的岔路口,绕环岛后再从另一边岔路口返回,跑完全程回到车库停车区,一气呵成。这是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团队“ATG”设计出的一款酷炫车辆模型,在8月底落幕的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中,他们以最快用时18.1秒的速度夺得全国一等奖。
“ATG”团队由3个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他们是南信大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孙昊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龚睿昊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刘轶。“ATG”团队参加的组别为四轮摄像头组,其比赛标准十分简单,就是速度。在此之前,孙昊阳和龚睿昊都参加过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可以说是现在智能车实验室“元老级”成员。而智能车实验室招新时,21级的刘轶被学长学姐们制作的车模深深吸引,钟情于视频中小车在赛道上奔跑的样子,选择加入实验室。就这样,不知不觉中3个人就凑到了一起。
“ATG”团队从去年12月就开始备赛,成员之间分工明确,孙昊阳主要负责图像处理算法,电机、舵机的控制算法软件;龚睿昊在团队中主要负责硬件、机械,包括电路设计、焊接、整车搭建和轮胎处理等;而新手刘轶则是最强辅助,涉猎全要素。大概4个月的时间,他们通过持续性学习、间歇性实验,制作出来的小车基本能达到完赛效果。
硬件、软件、机械一个都不能差,为了能够让小车速度更快,“ATG”团队一直在探索、调试。磨轮胎,就是把新轮胎上的花纹抹掉,达到增强小车赛道适应性的效果,这是他们制作车模的一个必经环节。一开始,他们一直靠着原始方法,让小车在赛道上不断地奔跑,通过物理作用抹掉花纹,但耗时甚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后来通过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他们用类似搅磨机的工具绑上砂纸,让轮胎在上面转动,轮胎的小颗粒在与砂纸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磨损,仅仅3天就能得到一副轮胎,效率大大提高。
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掉链子,临近比赛,他们直接住在了实验室。团队成员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有时甚至早上6点睡觉,早上8点就起床,中途累了就躺在赛道边上的“泡沫床”上休息,一会儿就起来继续调整参数。长时期的准备和不眠不休的实验,换来了团队的高光时刻——斩获全国一等奖。
“小车能够在赛道上奔跑,离不开舵机、电机、驱动电路等装置,比赛想要取得成绩同样离不开队员的配合。”龚睿昊表示,正是团队鼎力合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对于下一年的智能车大赛,大家少了一份忧虑,多了一份自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