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戴雯夏村记者方秀芬
从“天堂硅谷”到“一号工程”,再到吹响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号角,杭州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势头汹涌。“全球移动支付之城”、“云计算之城”、“人工智能之城”等多个“新标签”加持下的杭州,正在呼唤更多的数字经济人才。
众所周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数字人才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乘势而上,起而行之。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眼下正在探索产教融合、业态共生、资源共享、发展共兴的办学新路径,要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对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他们既要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又要熟悉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当好产业发展的‘追随者’,更要有超前思维,敢做传统育人模式的‘颠覆者’。”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谢列卫如是说。
新起点:数字赋能专业群建设,全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年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启动后,杭科院就开始围绕“三化融合”按照“信息技术+”的思路推进专业群建设。
最先“动作”的是杭科院信息工程学院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这个专业群“瞄准”的就是数字产业这片“新蓝海”,以服务杭州市数字安防产业为主要目标。杭科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蔡吸礼介绍说,学院以“基础通用,模块进阶”的思路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基本上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都囊括在了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出很多新业态、新岗位,需要的是具备跨界综合能力的人才。单个专业即使办得再强也难以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只有从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视角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如果说杭科院信息工程学院的物联网专业群原本就有“互联网”基因,那么杭科院工商学院的“新零售管理专业群”就属于传统经贸类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工商学院副院长马新燕说,学院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团队联手,按照“大数据分析-推广引流-营销活动-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全产业链,立足新零售门店专员、全渠道运营、数据分析员、供应链管理、直播销售等20多个岗位需要重新设计了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跨界型、融合型、创新创业型数字商务人才。会计专业学生白云翔,正好赶上了这场变革,“本以为会计要学的就是记账、数钞,没想到还涉及营销和运维”。他和学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广告专业的同学一起,组了一个小团队,在抖音上做起了电商生意,目前每个月的销售额稳定在10万元上下。今年暑假,白云翔代表学校参加浙江省电子商务大赛获得了一等奖。白云翔说,跨专业组群式学习让他的创业之路更加通畅,“希望新零售专业群能推出更多的模块化课程,给同学们的兴趣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的城建类专业是杭科院的另一个“老牌”专业大类,随着城市数字化的脚步,这些“老”专业也要向智慧化、年轻化的方向生长。杭科院城市建设学院做出的大胆改革就是将信息工程学院的物联网技术专业与市政工程技术等城建类专业“嫁接”,构建智慧建造专业群,围绕“智慧施工、智慧运维”两大新职业领域,聚焦培养既掌握宽厚的建造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智慧施工人才、智慧运维人才、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人才,目前已培养毕业生余名。今年10月,浙江首个院校“智慧建造实训基地”落户在了杭科院,该基地引入了建筑行业BIM、大数据、VR/AR/MR、3D打印等产业数字化技术模块,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金波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顺应城市智慧化发展的需要,“不仅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智慧化,城市的水、电、路网等管理也要智慧化”。
“数字赋能”后的专业群,打破了以往单一专业只能服务某个或某几个岗位人才培养的旧格局。仅年一年,杭科院就调整增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个专业及智慧建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智能管控与运维、人工智能系统运维、5G应用服务、新零售经营管理等9个专业方向,极大地提高了专业调整对产业转型发展的响应速度。
新路径: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如果说专业群建设体现的是专业布局的整体性、发展性思维,那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更需要的就是资源整合、路径突破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思维。如何才能让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让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贴合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答案就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近年来,杭科院分别与3家地方政府、7个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构建起人才培养的“共同体”模式。截至目前,学校已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工程项目1项、省级“五个一批”产教融合项目4项。通过将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应用,杭科院机电工程学院对接浙江省“八大万亿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建设的模具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专业群,已首批入选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年11月,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和市委副书记张仲灿对杭科院产教融合服务杭州“新制造业计划”的相关工作先后做出批示,勉励学校“再接再厉”,助力杭州市的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建设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规划项目——“智能制造”开放性公共技术实训基地,与西门子(杭州)共建智能制造学院,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X”制度实施示范点,打造“模具智造产业示范园区2.0”,国内一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检测中心,模具智能制造国际服务平台……杭科院以持续的项目建设夯实服务“新制造业”升级发展的基础,逐步构建起具有杭州特色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运行模式”。
通过政、行、企、校资源跨界整合,杭科院还着眼于“数字工匠”的培养。目前,学校与杭州经信局、人社局、总工会共同筹建的“数字工匠学院”已经完成了前期工作。这个“数字工匠学院”是传统实体二级学院的“迭代”,通过与多个行业的“龙头”企业联手,将对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直接纳入课程开发中,用“以证代考”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质量认定。杭科院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吴龙介绍说,“数字工匠学院”将下设云计算、机器人、5G、视觉人工智能等多个二级产业学院,直接对接杭州服务数字产业化进程,“人才培养的速度和效度都将得到有效提升。”
说到“数字工匠”应该具备的“数字意识”和“数字精神”,杭科院在注重技术技能教学之外,把改革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了课程思政上,把“新劳动教育”引入到专业课堂。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工程学院都推出了实训室班级轮值制度,学生在上完实训课后要按照企业“7S”管理标准负责实训室的打扫、清理。学院还有意识地增设了焊接装配、数据标注等实训内容,并积极试点与产业合作、与企业携手的“现代学徒制”培养,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一方面打磨学生的心性。“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内核就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吴龙表示,新时代的“数字工匠”培养,“德”和“业”要并重,“要坐得住冷板凳,扛得住失败和挫折,有安静、执着、坚韧的内心”。
产教真融合,校企共呼吸,让杭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根据浙江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学校已连续三年进入全省A等(优秀)行列,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7%以上。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调查报告,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排名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6名。
新标杆: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服务区域社会大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一直以来都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杭科院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
今年7月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杭科院参与完成的“高效节能精密-微型注塑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荣获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的“高效节能精密微型注塑成套装备”攻克四大关键技术难点,在环保节能和远程监视网格化上的优势非常明显,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可广泛适用于高精尖的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或生物制药等领域。
“基础理论研究创新可能不是高职院校的强项,但应用型技术改革创新可以是高职院校一试身手的天地。”获奖项目主要参与者之一、杭科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罗晓晔表示,通过与名校名企的合作,让学校教师团队能更加敏锐地感知科研攻关的风向标,“找准问题目标,聚集各方力量,拿出专注一点孜孜以求的‘锥子精神’,高职院校能在关键技术克难攻坚上发挥更大作用,服务杭州数字经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正是在“苦硬进取,惟真惟实”的校风激励下,杭科院近年来对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自身要求,先后承接企业横向课题个,获得发明专利32项,完成企业50万元以上重大课题12项。
如果说科技创新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属于“点上”突破,那么数字化场景的应用探索就更具有普惠效果。杭科院作为杭州社区大学承担着全民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使命,近年来,根据“杭州城市大脑”建设要求,学校全面推进市民数字化学习,通过市民学习圈构建、老年教育转型、学习型社团培育、社区教育进文化礼堂、未来社区教育场景构建,用数字化为终身学习赋能。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辖区市民的线下活动减少了,但通过手机端、PC端在杭州市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学习的市民增多了。
通过大数据应用,杭州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还自主发布了“杭州社区教育指数”,更加客观、科学地监测、评价、调控杭州社区教育整体质量。“参加培训的市民每用手机扫码一次,就是一次学习行为的数字采集。”杭科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陈志凌说,学校对多维度采集生成的数据进行后台分析后,就可以发现市民对课程设置、内容设计、学习方法的偏好,“通过一系列数据监测、数据加工形成的‘杭州社区教育指数’,能够帮助学校为市民提供更精准的学习服务。”
通过标准化建设,杭州市社区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实现了课程发布、招生报名、过程管理、成果上报的数字化,课程、场地、师资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平台目前有线上课程门,课时个,学习时长分钟,总访问数突破75万。陈志凌说,目前平台已与浙江省学分银行等外部系统实现了数据对接,纳入浙江省学分银行记录的市民终身学习成果逾百万,“统计上报、审核确认、结果反馈的自动化管理,让广大市民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更加便捷”。
数字经济浪潮为城市发展打开了无垠的新空间,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重重挑战。牢牢把握机遇,顺应未来趋势,以变革应对变革,才是现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胜之路。杭科院党委书记谢列卫表示,学校将奋力展现“重点窗口”的“头雁风采”,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提质培优为重点,“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担当新使命,在服务杭州发展上树立新标杆”。
编辑杨俏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