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中有的是应急先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急救第一线倾尽全力,不曾退却;他们中有的技艺超群,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扛起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他们中有的承担了管理教学科研的重任,勤勉耕耘,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他们都是振兴湘雅的学科“中坚力量”,为了建设“人民满意湘雅特色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他们始终奔跑在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上。
在年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医院推出“十佳医师”系列报道,讲述湘雅人有温度的行医故事,为今人和后代诠释锲而不舍、济世救人的湘雅形象,医院文化优良传统和深厚底蕴,以此来献礼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消化内科刘小伟教授:“看好病”是科研的出发点,也将反哺于科学研究作为学科带头人,要如何带领消化学科不断创新发展,持续提升湘雅消化的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刘小伟认为,学科的竞争力是为患者“看好病”,获得老百姓认可。同时,“看好病”是科研的出发点,最终也将反哺于科学研究。
为此,他将重点放在了疑难病诊治与专病研究两个方面。
“疑难病耗费的时间周期很长,一个疑难病例除了诊断、治疗,还要花很多的精力去回访、总结。”刘小伟形容,做疑难病更像是做公益,能不计成本、有能力医院不多。湘雅需要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百姓肩负起这个责任。
前不久,刘小伟来到湘西,对一例胃底黏膜隆起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演示,成功切除了胃底一个直径接近3cm的黏膜下肿瘤,完成了湘西自治州第一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对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而言,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众多优点。
刘小伟边手术,边讲解,术后还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规范实践操作。他为大家解读了术中难点及风险,包括术前如何缜密制定风险评估、多学科(MDT)合作、应急预案等,将积累多年的经验化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医生分享。
“但是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病都看得很透,所以我选择了专病方向:炎症性肠病,这是一类比较疑难的肠道疾病;动力障碍性疾病,比如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内镜的微创治疗。”刘小伟例举了他带领团队开展的内镜下改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以常规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具有创面小、远期效果理想、除内镜外无需额外器械支持因而可实施性强等优点,开创了使用消化内科常用内镜技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新型治疗方法。目前已成功完成例病例,有85.5%的患者在术后能够降低服药频次到一个很小的数值,而其中有55.1%的患者能够做到完全停药。不仅使临床上那些不愿意长期服用PPI的患者脱离药物治疗,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及经济压力,而且向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除外科手术外更加微创且安全的治疗方法,甚至对于已经接受过外科手术但术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也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贲门松弛情况,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当我治好越多的患者,来看这类专病的相关患者也会越来越多,我就能在诊疗中持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地改良诊断、治疗的技术手段,发展临床科研,医院消化内科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刘小伟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赋能消化道早癌、炎症性肠病、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方面,联合国内外人工智能团队成立了湖南省人工智能辅助消化病诊疗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基地,持续开展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
消化内科的每位专家都有相对稳定的方向,各有侧重点,也能积极开展交叉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湘雅消化也逐步形成了消化系疑难病诊治为龙头,内镜微创诊疗小组、肝胆胰学科组、IBD学科组、胃肠疾病学科组等亚专科齐全的消化学科群,为湖南乃至全国百姓健康服务。
病理科肖德胜教授:管理就要精耕细作在医院综合排行榜上,医院病理科实现历史性突破,排名全国第七。医院领导班子对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是以科主任周建华教授、副主任肖德胜教授为首的病理科团队在管理方面的精耕细作,所带来的一大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据肖德胜介绍,近年来,在周建华主任的带领下,病理科以开新源、降成本、保质量、促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了院内诊断平台,构建了病理质控体系,开展了超声空化技术,建立了小活检标本诊疗“绿色通道”,有效确保了病理诊断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且实现了总收入增长20%,总成本降低20%的好成绩。
“通过远程病理会诊,远在新疆又足不出户就能快速拿到医院专家做出的诊断,真是太方便了!”71岁的朱大爷因突发尿频、尿急、尿痛,来到医院发现膀胱占位,急需急诊手术解决痛苦。行膀胱镜电切术后进行病检切片,通过远程病理会诊平台上传,半个小时后医院专家紧急会诊做出的病理诊断就发回了新疆,当地医生根据病理诊断及时为朱大爷进行了治疗。
年7月14日,四个覆盖全疆的医院远程病理区域中心正式挂牌。在新疆医院布局新疆区域中心、医院布局东疆区域中心、医院布局南疆区域中心、医院布局北疆区域中心开展疑难病理会诊、术中快速冰冻切片会诊、远程培训教学等。这些远程病理区域中心依托医院病理学专家团队资源,建立数字化远程疑难“云病理”诊断平台,实现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会诊。新疆患者的疑难病理切片可通过先进的高精度病理数字切片专业扫描设备,将光学图像变为可传送的数字图像,快速上传至“云病理”诊断平台。医院的病理专家收到后进行会诊,于24小时内发送报告,实现患者、医院、专家之间远程诊断信息的及时传递。此举不仅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诊治时间,还降低了往返外省的费用负担。
此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医院病理科团队一方面主动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另一方面主动邀请国内外病理学大牌专家来湘出席中美湘雅病理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有力提高了湘雅病理的品牌影响力。
科室大力培养青年才俊。在年轻人加入团队后,根据科室的整体培养方案,制定了未来5到10年的培养规划,保证了文章和课题的大量产出。肖德胜表示,今年以来,湘雅病理团队在国际顶刊连续发表了6篇高分文章,这其中有影响因子40多分的,30多分的,也有10多分的,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科室也花了大力气。以往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结果出来后,需要医生们通过电话或传真的形式沟通,但中间的衔接容易出现误差,从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现如今病理科与网络信息中心和医务部联合开展的冰冻快速诊断系统投入使用后,整个流程都变得简洁明了。此外,科室还开辟了病理诊断规范化报告系统和病理诊断结果短信通知系统,同样为医患都带来了便利。
骨科熊依林副教授:教学相长,力争多培养综合素质出众的优秀医学人才“教学对我而言是一项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工作,它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未来医疗行业精英的重要途径。”曾受到众多“湘雅名医”悉心栽培和指导的熊依林,深知教学对于医者成长的重要性。
年,熊依林等4名选手代表湘雅勇夺第三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最高奖项——特等奖,并为此后的“六连特”奠定了良好开局。
“培训让我自身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一些医生的基本资质,如临床操作中的无菌观念、人文关怀、核查意识,通过这次培训都得到了强化。”熊依林回忆起比赛当年,一个个熟悉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多年后,熊依林作医院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培训工作,负责组织、设计和实施与外科技能相关的培训内容,包括外科临床技术的演示与指导、相关赛题的分析与讨论,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等。
“坚持教学的动力源自于学生的进步与成就。每一次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取得突破,每一个在手术台上技艺日臻精湛的学生,都让我深感自己的价值所在。”熊依林如是说道。
注重实际操作与临床应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