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贵州大地,从苗乡侗寨到乌蒙高原,从梵净山到万峰林,天蓝地绿水清。
走进工厂企业,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工业垃圾变废为宝,绿色工业成色更纯。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贵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年,全省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生态红利不断释放,森林覆盖率由年的22.8%提高到年的58.5%。奋进旋律创造辉煌,经济增速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牢牢守好两条底线,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绿色经济持续壮大
年,中央将贵州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贵州探索一条欠发达省份经济和生态“双赢”的新路。
牢记嘱托,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奋力擘画“绿色贵州”美丽画卷。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用“五个绿色”助推高质量发展,贵州探索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全自动压装、涂胶机器人生产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芦晓娟摄
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在砥砺实践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
加快传统产业和能源工业转型升级,加大绿色新动能新经济培育力度。我省相继出台发展生态利用型、环境治理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的系列制度措施。
持续推动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做强做优。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评价考核获国家通报表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位居全国第1。大生态工程包和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开工个,完成投资亿元。
深入推进“千企改造”。年对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亿元。10家绿色工厂、4个绿色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1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年,大生态示范企业库第一批入库企业达60家。深入推进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推动石膏砂浆等产品应用,新增磷石膏利用能力万吨以上。淘汰黄磷等落后产能.4万吨。
贯彻绿色信贷政策、积极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年我省已纳入国家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的生态环保类项目达56个,总投资亿元。
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生态环境,紧系民生。数年前,以喀斯特高原山区为主的贵州,生态环境良好但仍比较脆弱,同时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减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如何把生态与扶贫有效结合,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是贵州面临的一场大考。
年1月,《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年)》印发,提出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同时促进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增收脱贫、稳定致富,到年帮助30万以上贫困户、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贵州生态扶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得到明晰,这是全省实现生态惠农的重磅举措。
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全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
农村“三变”改革乡镇全覆盖,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建设乡村旅游集聚区、康养基地,推进全域旅游,旅游业持续“井喷式”,近三年全省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连续增长30%以上;
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扎实推进省级空间规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林业草原改革试点,建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流域生态补偿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贵州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
与云南、四川共同推动跨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争取国家下达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资金6.13亿元、居全国第2位;
开展乌江、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等四大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四个流域累计缴纳生态补偿资金4.15亿元;
与四川省建立跨区域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
年,全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这一年,完成33项试验区制度性改革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小组24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同时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等领域专家库及案例库,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31件。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走进丹寨县扶贫茶园,茶树从山顶层层叠叠延伸到山脚,绿意盎然,赏心悦目。茶园里,茶农们正抢抓时节赶制春茶。今年4月,这个“扶贫茶园”接受线上预订余亩,给当地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作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茶产业在贵州发展势头迅猛,这也是贵州绿色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活缩影。
在贵州,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用好绿色发展指挥棒,抓住绿色发展“牛鼻子”,用绿色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导行动,贵州在全国31个省(区、市)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严于国家的标尺作为干部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中“生态环境”的考核权重增加到16%;相继出台《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贵州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施办法》,建立了国内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加强绿色贵州建设。全省开展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森林扩面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同时,构建绿色生态文化体系。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生态日下河巡河已成为制度安排。编制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校开设生态文明相关专业,建立省级重点学科19个,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生态文明研究。充分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专题讲座,广泛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贵州的绿色底色越来越厚实,生态文明主旋律越来越响亮。发展和生态相互交融,贵州谱写了一曲大生态与大开放、大扶贫的和谐交响。
智能“附”身提质增效
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像一个舞者,有节奏的扭动“身躯”,挥动“手臂”,1分钟,就焊完一个车身。
日前,在贵阳市观山湖区现代制造产业园吉利汽车城,这条智能化生产线让参观记者惊叹。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发动机正在生产中。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芦晓娟摄
“‘千企改造’后的贵州吉利,正向智能化制造迈进。”贵州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条生产线采用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设计理念,整合了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设备和信息化系统,按世界一流智能工厂标准布局。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贵州最早一批实施“千企改造”的企业之一。“大数据+智能制造”的应用,让该公司每小时产品产量提升了58%、良品率提升了33%、场地使用面积节约了46%、生产线人员配置(每班组)减少了68%,经济效益提高了15%。
不升级没出路,不转型就淘汰。近年来,贵州以“千企改造”工程为载体,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方向,深入实施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全省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这项工作始于年,明确每年升级改造0户以上企业,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
为企业强筋健骨,为企业增加新动能,在“千企改造”中,我省多措并举,出台系列支持企业转型发展的方案和措施,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引导。经过四年实践,智能“附”身的贵州工业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贵州实体经济的根基越来越实,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数据表明,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年,我省从十大重点行业中筛选出86户龙头企业和户高成长性企业,作为示范试点进行重点改造,引领和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年,全省启动“千企改造”的工业企业达到户,涉及项目个。
强化创新驱动,企业高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部门、企业、高校之间的工作协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千企改造”工程大数据专项行动再出发行动,引导传统制造企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截至目前,贵州工业云平台服务企业数量累计突破15万户,老干妈、航天电器、贵州轮胎等企业实施自动化、智能化、两化融合、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项目,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
强化品牌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升级。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驰名商标63个,贵州名牌产品个,贵州服务业品牌55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个,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2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个,地理标志商标89件。
强化配套发展,产业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围绕产业上下游强链延链补链,强化产业配套,包括医疗仪器设备、太阳能热水器、北斗卫星设备等一批高科技产品,以及纯苯、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在我省实现零的生产突破,全省工业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产业链有效延伸。
强化生态发展,企业绿色化改造步伐进一步加快。贯彻落实《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年)》,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改造成效显著。
当前,以十大工业产业为重点,“千企改造”正向纵深推进,向着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目标,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改造,力推我省工业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实现工业投资内涵式增长,工业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磷石膏模盒生产线。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刘小明摄
探索新路变废为宝
水状的磷石膏“流进”模具,冷却几分钟取出,就成了石膏模盒,这是目前建筑工程上的紧俏产品,两块凹槽形状石膏模盒对扣就成为空心楼盖,隔音、轻巧,节省空间。
这是贵州磷化集团近年的“新品”之一。
我省磷矿资源丰富,是国内重要的磷及磷化工生产基地,磷化工业也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当前,磷化工企业主要采用硫酸法湿法磷酸工艺生产高浓度复合肥,每生产1吨磷酸将副产4至5吨磷石膏。尽管贵州对磷石膏的利用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磷石膏堆存所带来的环境风险和安全风险依然存在。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为彻底解决磷石膏堆存带来的环保风险,贵州在年开始实施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大力推进全省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磷化工产业绿色、创新、集约、高效发展。
如何消化磷石膏?紧盯市场,贵州磷化集团整合各项资源,积极探索磷石膏综合利用新途径,在磷石膏建材产销上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全力推进磷石膏资源化价值化利用。
“从利用量最大、技术成熟可靠、利用价值高、可持续等因素考虑,磷石膏制建材被视为磷石膏综合利用的重点攻关方向。”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表示,与传统建材相比,新型磷石膏建材已解决了最为关键的硬度和防潮技术问题,具有轻质、隔音、防火、保温、节能、环保以及自呼吸等特点。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贵州磷化集团已生产了石膏粉、石膏砂浆、石膏条板等十余种规模化产品,对应可消纳磷石膏多万吨,且还在不断扩能,市场认可度也快速提升,产业链架构基本建立。这不仅为我省磷石膏建材产业发展奠定了稳定基础,也助推了我省磷化工企业磷石膏“产消平衡”。
何光亮介绍,规模化推广磷石膏建材,不仅“变废为宝”彻底解决了磷石膏污染问题,还解决了东部沿海省份砂石资源日益枯竭的问题,减少了开山取石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形成了一条新的绿色建材产业链,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我省磷石膏建材产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生产工艺和产品体系,通过煅烧改性处理后的建筑石膏粉,可生产抹灰石膏、保温砂浆、墙体喷筑砂浆、石膏条板、石膏砌块、石膏腻子、粘结石膏、纸面石膏板、纤维增强石膏板、石膏装饰板、石膏吸声板等多种建材产品。
年,我省年消纳磷石膏量达.9万吨,利用处置率提高到68.6%。
当前,我省正朝着磷石膏利用处置率%的目标稳步前行。
正安县茶园绿意盎然。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冯倩摄
生态招牌招客聚财
截至3月底,全省茶叶产量2.28万吨,产值84.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0%、18.42%。
在这个特别的春天里,好山好水孕育出的贵州高原生态干净茶又迎来一个开门红。
茶,已成为贵州绿色农产品中最耀眼的“星”。
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海拔高、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省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抓住生态这一核心优势,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发展茶产业,打响了贵州茶“干净茶”的靓丽名片。
贵州是全国率先禁用水溶性农药及草甘膦的省份,并参照全球最严格的欧盟和日本标准,把茶园禁用农药的数量从国家规定的58种提高到种。贵州还依托大数据优势,在全国率先创建了全程可追溯的安全云服务平台。在国家农业农村部质量安全情况抽检中,贵州茶叶连续8年合格,居全国前列。
后发赶超的贵州茶业,十余年来不断转型升级加速跑。今年,贵州茶园面积达万亩,种植面积已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全省茶叶企业及合作社共计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余家。年,茶产业辐射带动.1万人种植和就业,其中贫困户34.81万人,脱贫17.46万人。
“生态、优质、干净,让贵州茶蜚声海内外。”全国人大代表周绍军认为,近年来,贵州茶产业在扩展规模、提升品质,完善链条等方面持续发力,将各种优势有效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极大推进了贵州茶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贵州正将茶产业作为脱贫主导产业、绿色生态产业、乡村振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来重点打造,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集聚发展;以主体培育为核心,推动集群发展;以市场拓展为重点,推动协同发展;以质量安全为保障,推动绿色发展。茶产业已成为贵州山区经济崛起和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成为集旅游、茶文化、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万峰湖。张霆摄
管“盆”护水有名有实
“万峰湖水越来越清,我们日子越来越好!”从渔民变果农,陈林现在一心扑在种植上。
陈林是兴义市万峰湖镇箐口村村民。前些年,群峰环翠、烟波浩渺的万峰湖上遍布网箱。靠水吃水,那时,陈林和村民们都在湖里养鱼,养鱼投进的大量饲料,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此外,万峰湖畔乡村旅游兴起,一时间湖体生态承载力突破上限,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湖面上水葫芦肆意蔓延,水质逐年恶化。
年,贵州河(湖)长制工作启动后,万峰湖上相继展开了根治“病灶”的“清网”“清岸”“清源”和“清违”四场专项行动。特别是历时10个月的“清网行动”,对网箱养鱼等污染万峰湖水质的污染源进行了综合整治。到年4月中旬,万峰湖黔西南州水域上的户网箱养殖户的.4万口万平方米养殖网箱全部拆除,影响水体水质的最关键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
此后,兴义市结合万峰湖区的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制定了万峰湖周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提出重点打造精品水果种植、旅游业、生态养殖、早熟蔬菜种植等五大产业,让像陈林一样的百姓共享生态红利,共建绿色家园。
今天的万峰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是贵州从严落实河湖长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贵州地处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交叉地带,是两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河(湖)长制为重要抓手,擦亮贵州生态文明“金字招牌”,对贵州发展意义重大。
自年底,我省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由省水利厅牵头,32家河长制省级责任单位通力协作,完善顶层设计,积聚各种资源,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措施体系基本建立,河湖水质持续向好,总体工作进展顺利。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贵州还积极探索“河长制”地方模式——
在中央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河长制湖长制要求的基础上,贵州延伸一级,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首创四级“双总河长”,由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独创“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各担任一条重点河流的省级河(湖)长。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全面推行河长制写入地方法规,创新制定《贵州省河长巡河制度》,确保相关工作开展有法可依、有制可循。
与四川、重庆、云南等相邻省(市)建立跨境河湖联防联动机制,推动川黔、渝黔、滇黔跨省河湖流域共同保护治理。通过跨区域协作,赤水河、黄泥河等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开展“河长大巡河”“百千万清河行动”“零网箱·生态鱼”“贵州河流日1+2行动”“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服务行动等系列活动,成为全国治水护河中的一个亮点。
……
三年来,聚焦管好“盆”和“水”,打好河湖管理攻坚战,贵州河(湖)长制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从“高强度”到“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撰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淑宜杨静刘小明冯倩管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