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模具设计 >> 模具设计前景 >> 正文 >> 正文

无它,唯手熟尔这就是制造业发展的唯

来源:模具设计 时间:2023/7/18
                            

以下文章来源于工业精神,作者吴昊阳

工业精神

工业4.0,智能制造系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方案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工业工程HamuelReichenbacher

如何成为制造强国,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本文试做趋势性分析。

1.制造业发展的普适逻辑

“我亦无它,唯手熟尔”,这就是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和制造业发展的唯一正道。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已经指出,由于生产技术更多的是一种经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作坊园多于西方,因此通过交流和传承就积累了很多的生产经验,使得中国古代的制造技术远强于西方;而到了近代,由于试验方法的出现,西方工匠可以通过大量试错,短时期内就获得超越以往千年的工艺经验。

可以说,在同样的研发体系下,只要做的多了,制造水平基本上就会自然提升。换句话说,只要需求足够大,那么企业就会通过大量的生产实践获得经验,进而提升整体制造水平。而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政府。

市场创造需求不难理解,在非常时期,政府创造的需求要多于市场,例如军备竞赛,基建项目等等。政府引导出来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提升某领域的制造水平,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造就了一批制造业强国,也拖垮了一些国家。而市场的需求则能够促使制造业在和平时期健康良性发展。纵观全球,能创造这样大需求的经济体不多:美国,中国和印度。

美国不用讲,内部购买力强劲,军备需求全球第一,所以是全球头号制造业强国。中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周边不安的局势将迫使军备长期稳定增长,同时又是基建能手,所以跻身制造强国第一梯队指日可待。欧洲和日本购买力虽然很强,但政府偏弱势,即无法推动大规模军购,也不能大兴土木搞基建,修桥铺路建机场争论好几年也没有结果,所以只能屈居第二阵营。

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以色列都严重依靠政府振兴制造业的经济体:俄罗斯,朝鲜,以色列本质上都属于穷兵黩武型,靠政府的军备投入创造出来的内需拉动制造业;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制造业起飞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并大量投入了当时的战略性产业,包括半导体,电子和液晶面板。

印度则是个潜在的制造大国,市场潜力不亚于中国,政府精英们也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喜欢搞事情,所以不能小看他们(也包括整个东南亚地区),需要提前布局并打压。

2.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版图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极不均衡的,决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政府创造出需求的航天、高铁产业,以及市场原生需求的数码家电产业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与之相对,需求量小的产业如高端马桶盖、面膜等就需要海外代购。

姑且将中国的制造业划分成高中低三段:军工产品(高端制造)、工业产品(中端制造)和民用产品(低端制造)。其中,军工产品完全靠政府,民用产品完全靠市场,而中间的工业产品市场和政府都需要。

总体来说,需求量大的产业就发展得有声有色,例如航空航天和高铁产业都是靠政府的直接投入,而工程机械和隧道设备企业进步神速也得益于政府和民间的大兴土木;数码和家电产品质量提升明显则主要是因为积累了足够多的生产经验。我国目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制造业主要是:民用的高端产品和工业用的中端产品,其共同特点是:市场需求量一般,政府又无法主导。

3.军工产业(高端制造)

军工相关的产业是当之无愧的高端制造业,包括航空航天,兵器,核能,造船这类战略性产业,直接与国家存亡相关。实际上,早在建国之初,我们搞的也是先军政治,发展重工业也是为了建立军工体系。可以想象,当时内忧外困的状态绝不亚于现在的朝鲜。而当时不只搞出了核武器和导弹,更是建立了完整的重工业体系,甚至在内陆地区做了一整套备份,以备核大战时东北工业基地被损毁。也正是这种对重工业天量的投入导致了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决策失误导致民生经济崩溃。应该说上山下乡就是为了疏导城市青年就业。

不管学者公知们如何评价那段历史,必须承认,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拥有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以牺牲一代人的幸福为代价的,必须感谢父辈的艰苦创业打下的根基。

从长期看,军工产业“超俄赶美”是必然趋势。首先,我们的军工的底子并不差,基本上已经具备赶超的实力;其次,因为扩军需要,中国军工企业的订单比较稳定,这就意味着足够的研发经费;第三,科研体系与欧美一致,所以只要投入跟得上,开花结果只是时间问题;最后,科技研发成本较低,也就是我所谓的“工程师红利”。

军工产业本身就不是市场化的产物,而是决定于政治。所以通常政府越强势,该国的军工也就越发达,比如以色列、朝鲜、伊朗、俄罗斯都是在经济规模较小的状况下通过强势政府把军工产业做强。现在的美国和欧洲尽管都不是强势政府,但二战期间的领导作风都是很强硬的,也做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决策,所以靠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打下的底子再加上强大的经济基础,其军工产业才拥有强大实力。中国有冷战时搞军备竞赛的底子,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再加上中央集权,所以即便不穷兵黩武,军工产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也是迟早的事。

4.民用产品(低端制造)

民用产品主要指轻工业等与民生相关的行业。改革开放之前,轻工业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需求也被压抑。改革开放之后,轻工业呈现井喷,并大量解决就业问题,同时也成就了不少土豪。

与军工产业的政府导向特征相对,民用产品主要依靠市场,只要市场够大,产品做得够多,就会积累更多的生产经验,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另外,民用产品的技术门槛低,我们通常说的技术实际上是灵活应用成熟技术的能力,我称其为“技术想象力”。很多专家诟病中国企业创新不足,技术欠缺,实际上是缺乏技术想象力,缺乏灵活运用现有技术的能力。日本的马桶盖只不过弄了个加热线圈,装了个自动喷水的机构,通过薄膜按键操作水泵,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就是这些基于普通技术的贴心设计,通过关爱屁股俘获了中国消费者的心。

由于本国市场足够大,技术门槛又不高,所以中国企业通过薄利多销的模式,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就会逐渐积累经验,从低端做到中高端,并直接威胁已有竞争者的地位。日本家电和数码企业的整体没落应该说就是被中国企业挤兑的。

(1)未来挑战

一些民营企业转型困难,主要是因为企业主思维局限性强,不愿创新。这些民营企业家本质上也是农民出身,品味和对产品的要求并不高。薄利多销是他们成功的不二法门,这种思维惯性也导致他们对开发高价高品质产品望而却步。这类企业转型升级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尽快让80后,90后接班。

未来民生相关轻工业发展最主要瓶颈应该是内需如何被拉动。有很多行业在中国是小到几乎不存在的,例如花园用品。弄院子搞园艺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很普遍的,所以花园用品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包括各类工具,材料,肥料,小型农机租用等等。但中国居民几乎不可能自己弄院子:住别墅的有物业打理,农民靠牲口和简单农具,普通百姓住不起,也就没法创造相应的消费。类似的,中国居民也没有车库文化,很少有自己DIY的行为,因此手动工具行业也很难茁壮成长。此外还有运动飞机、房车、改装车等等受到诸多限制的行业。

(2)新寡头

民用产品的制造业虽然市场规模大,但是竞争也非常激烈。通过这一轮的转型升级,势必出现资源集中,优秀的企业会浮出水面并成为行业寡头。而只有垄断了相当规模的中国市场,才能向世界顶级制造商发起挑战。谁率先成功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谁就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王者。

首先,中国民用产品制造业普遍偏低端,如打火机,钥匙扣等,但这类产品又不需要多高级的功能和质量。因此主要竞争者也只能跟对手拼规模,拼价格,撑得久就可能赢家通吃。

其次,这类低价值产品的成本主要是装配工,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经完全丧失优势。而自动装配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开发全自动打火机装配设备,全自动咖啡机混线生产系统并非不可能。所以,只要哪个厂家能率先成功地用机器设备替代装配工,并设计出合理的技术门槛,那么它就可以快速垄断这个行业。

(3)制造业服务公司

随着中国制造逐步向中高端进军,制造相关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复杂,那么企业就会向更多专业化公司购买服务。包括产品设计,结构设计,技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在过去的30年里,民营企业购买的服务主要是管理层面,包括战略管理,工作流程及作业标准化,质量体系,团队建设等。因为在当时技术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仅通过人员培训和流程优化就可以提升约20%的效益,而且很多项目是制造企业必须的,比如质量认证,生产安全,现场5S等。时至今日,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与世界接轨,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如富士康,格力),那么企业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获得更多专业技术层面的支持。由于巨大市场需求的存在,所以未来必定会出现来自中国的世界级制造服务公司。

(4)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

供应链平台也许是一个大亮点,类似钉钉,市面上会出现增强版阿里巴巴APP,为各中小企业、个体户提供掌上ERP、SCM、CRM服务。再结合互联网金融服务,可以完美地解决中小,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而且同一供应链大平台上进行的操作,对于平台来说都是透明的,结合AI应用,信用风险也可以降至最低。

而在工业领域,一个马云的平台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更加专业化平台的参与,对于细分领域,机会是非常多的。80年代计算机刚开始普及的时候,正赶上西方制造业转型升级,所以掀起了一波信息化热潮,也成就了SAP等一批软件公司。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因此势必成就一批基于移动互联的工业软件公司。

对于从事民用产品生产的制造企业来说,种类繁多的企业信息化软件是非常大的开销,而小企业也缺乏系统维护人员,大而全的ERP、SCM系统并不适合中国的中小企业。由于中国的中小制造企业为数众多,而互联网企业运营成本、app软件开发成本相对较低,所以企业管理专业软件(包括ERP,SCM,CRM,MES,APS)低成本、app化和集成化(互联网+/+互联网等噱头)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5.工业产品(中端制造)

面向工业产品的制造业是介于军工和民用轻工业之间的中端制造。按行业集中度,将其分为行业集中度较高的“强势制造”和行业集中度较低的“弱势制造”。

典型的强势制造项目如高铁、商用飞机、半导体、冶金等,这类产业技术门槛高,行业集中度高,需要大量投资。这类行业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可以举全国之力,扶持出行业龙头。而这种产业基本上也是拼投资的,单纯靠市场优胜劣汰无法占领制高点。70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行业起飞背后都有政府的影子。工业产品的中端制造,如果行业集中度高,那么政府比较适合直接主导产业链下游行业,特别是产业链较长的行业的投资。比较成功的案例是高铁、液晶面板和商用飞机。整个项目启动后,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发展。比如京东方当年也是败掉上千亿,尽管亏损十余载,但是也拉动了相关产业,直到最近几年才开花结果。所以“强势制造”是比较适合政府主导的。

“弱势制造”技术门槛不像军工那么高,但也需要长期大规模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多数是企业行为,国内市场不够大,行业集中度不够,因此每个企业的经验和资金积累速度不够快,所以难以追上国外巨头(发达国家的制造业隐形冠军都是出自这样的行业,而这也是制造业强国安身立命的关键)。典型的行业集中度较低的“弱势制造”主要是工业零部件企业,比如传感器,执行机构,工业软件,仪器仪表,机械加工等等。

以圆珠笔芯生产设备为例,这个东西技术门槛不算低,但是若举一国之力开发此产品又完全没必要,笔业虽然重要但不涉及国本,所以只能靠企业自己。然而制笔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小企业众多,没有强有力的下游制造商成为行业寡头,并利用稳定的现金流自行开发笔头生产设备。但由于标准统一和全自动化,使得笔头企业可以通过大批量和相对合理的价格垄断关键部件市场。

对于这类“弱势制造”行业来说,由于产品的专业性要求很高,技术要求又都比较特殊,因此企业大都面向细分市场,市场容量小,所以中国企业家擅长的“薄利多销”模式在这个领域失效。而国际上的竞争对手由于在全球范围已有广泛应用,所以中国企业也无法通过本土市场优势获得足够的现金流和生产经验。

同时,这类产业技术门槛相对较高,对于普通民营企业来说研发投入成本不算低。而且产业相对分散,不同技术之间的替代性较强,涉及的领域广泛。完全不值得政府出面去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沈阳机床就是最好的例证。不管国家花多大代价,给以多大的政策支持,结果一定事与愿违。因为机床这种装备制造业是没有规模效应的,产品增值部分主要是设计和装配调试,无法通过设备进行大批量生产,因此基本上无法出现行业寡头。制造企业虽然对机床的总体需求量很大,但是对设备种类需求各异,虽说都叫机床,但具体样式大相径庭,每个同类型设备又有不一样功能,再大的机床厂也无法主导市场。另外,由于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和老工艺的淘汰,企业需要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对设备的非标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更降低了规模优势的可能性。

产业集中度低,技术专业性强,技术应用及替代关系复杂,即便集中力量也办不成大事,所以不适合政府主导。“弱势制造”产业政策成功的标志并不是培育出几个行业龙头,而是培育出优质产业集群。可见,工业产品制造中的“弱势制造”正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不确定性最强的领域,也是中国能否成为全球制造业强权的关键战场。

那么,如何提升属于“弱势制造”范畴的中国制造业水平呢?

(1)对于非关键性行业:放弃治疗,通过新技术寻求突破。

比如刚才提到的圆珠笔笔头产业,虽说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中端制造,但是对国家战略没有影响,竞争对手又十分强大。除非利润丰厚,否则这个领域对中国制造企业和国家来说毫无价值。比较理性的策略是开发替代性的新产品。

2)对于关键性行业,如机器人、自动化、仪器仪表、汽车。

一是贸易保护。因为从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看,中国工业产品制造业领域头号竞争对手并不是欧美,而是我们东亚的邻居。本着远交近攻的原则,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抵制行为是有利于中国企业的。

中国汽车走出国门并不是和奔驰、宝马、大众甚至菲亚特抢市场,而是KIA,Hyundai,Toyota,Honda。在欧洲的工业展会里,10年前参展的大陆企业展出的产品都还很low,只能拼价格;而现在中国展区的展品已经跟韩国企业一样,直逼日本。所以东亚制造业的竞争已经开始,如果不能举全国之力把若干处于“弱势制造”中国企业培养成隐形冠军,那么就给竞争对手使绊子吧。

二是并购。目前很多中小企业面临接班问题,欧洲的企业家三代很多不稀罕接班,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这种行业本身就是细分市场,欧洲市场规模又有限,那么隐形冠军企业的老板并不是大富翁,所以与其接班辛辛苦苦地做企业,还不如搞金融赚钱。所以这个时候收购欧美的隐形冠军刚好是好时机;另外,技术更新也给相当一批企业宣判了死刑,比如跟内燃机相关的技术(如箱体铸造)。收购这类企业要特别注意,对技术未来的应用价值做好研判。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无外乎两个目的:买利润和买技术。对于这种工业产品领域,由于专业性强,所以市场细分导致企业个体难以做大。所以“弱势制造”并不适合以“买利润”为目的并购,但是非常适合“买技术”,前提是买家对被并购企业和所处行业十分了解。

由于工业产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相关的专业分工也越来越明显。通常一个企业并不能提供所需产品的全部技术,经常需要聘请外援。所以在并购的时候必须注意,中国企业所在意的核心技术究竟是哪个公司的。

三是联合研发。如果不是为了买利润,那么获得技术可以通过第三方技术咨询公司和供应商。比如很多结构件生产厂家的模具设计,加工工艺都是外包的,那么中方企业也可以直接与这些第三方供应商合作获得技术。在德国如果不是特别在意技术专利的所有权,只是为了解决技术难题,那么还可以通过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获得。

原标题:《“无它,唯手熟尔”?:这就是制造业发展的唯一正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