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模具设计 >> 模具设计前景 >> 正文 >> 正文

工人日报重磅报道雨花区企业和员工一

来源:模具设计 时间:2023/7/18

12月8日的《工人日报》7版

推出报道

《企业和员工一起走向“优雅”的制造业文明》

重点宣传雨花区培养高精尖人才,

企业与员工一起成长的举措

正文如下:

企业和员工一起走向“优雅”的制造业文明

那些精于制造的公司,面对紧缺技能人才的现实困难,踏下心来自己培养人,着迷于“匠造”的工人成长。“从普工到技工,学会了和学好了是两回事”。在升级的过程中,有的员工离场,但“能留下来的员工都有热爱制造和踏实钻研的共同价值观”。他们能与公司一起进步和成长,有看向未来和眼前道路的“视野”。

“屈贾之乡,楚汉名邦,山水州城,无限风光,国工湘师,历千年而不绝……”

长沙市重要技能竞赛或传承活动中,这篇《工匠赋》都会被诵读,让人触摸到中华工匠文化的经典精神。

作者刘鹏认为,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比如管仲行政、曲尺墨斗。

刘鹏是晓光工匠学院的副院长,民营企业长沙晓光模具公司年创立了这家工匠学院。学院用一整面墙镌刻了历代中国道具的演进,也专门设置了“TPS——丰田精益道场”,花费重金从丰田请来7位70岁以上的老师傅编写课程。

“这不是我工作过的规模最大的企业,但一定是我工作过的最舍得人才投资的企业。”刘鹏说。

“从普工到技工,学会了和学好了是两回事”

把制造与育人融为一体,晓光模具兴办工匠学院的初衷就是“造物即育人”。

“你看,工人都去午休了,焊接机器人还在忙碌”“这个无极焊加工中心是我们自己研发的”“这个镶块加工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非标生产无人加工线”“这个智能刀具库能存取多种刀具,正在申请发明专利”……自动化工程师毛逢春如数家珍地介绍着。

他操起控制屏输入指令,引导着一个还未组装入线的机器人灵活动作,“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个机器人按要求动起来”。

毛逢春是公司智能化升级方案落地的骨干人才,还兼任工匠学院的教师。

“我负责自动化从设计到安装的全程,许杰负责接入MES的编程,朱栋梁负责设备动作的软件编写。”毛逢春提到的三人组,其实都出身一线工人,凭着对制造业流程深入骨髓的理解,他们使得公司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完全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公司。

“从普工到技工,学会了和学好了是两回事,只有真正为生活所迫,才能逼自己去学好了。”出生于岳阳平江县浯口镇贫困家庭的毛逢春,对技能提升有独特的体会。

年高中毕业,去深圳的流水线上打工两年,他萌生了要学一门技术的冲动。回到老家,买了一堆电工、电焊方面的书,半年时间都在闭门读书、画图……打工20年,毛逢春边学边干,“车间里唯一的笔记本电脑没人用,我晚上就用来学习制图,做模拟设计”。他从一家铜业公司自学了PLC自动化编程、CAD制图和3D模拟,在一家日资企业自学了机器人运维和编程。

“简单重复的岗位绝对会被淘汰。”来晓光的几年间,毛逢春培训了多名公司的机器人操作手和运维师,“只要热爱,不怕起点低”。公司员工人数从多减少了一半,一些人成为骨干,一些人离开。“离开是因为他们不想提高。”他说。

心里种下一颗爱工业的种子

年,全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超过80万台,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的缺口很大。

人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从传统工业时代到智能化时代被反复拷问。“智能化没有那么玄乎,你成为手工焊接的绝对高手,学会编程其实三个小时就够了。”刘鹏认为。

年创办晓光模具时,董事长朱晓永面对的首要问题也是技能人才,并提出:“人才,我们自己培养”。公司副总经理、工匠学院院长杜俊鸿跑遍湖南省内所有院校和模具相关的专业,发现“学校里学的和企业里需要的脱节了”。

“制造业的灵魂是规范,一批来学院参观的一流本科院校工科大学生,在学校连SOP(工业作业指导书)都没有见过。”刘鹏举例说。

立志“自己培养人”的晓光模具选择与专业院校合作,在不改变学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协助学校开设选修课——把企业需要的实操课程提前“输入”给学生。那些对模具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来到晓光,从最初的工艺流程开始养成对未来职业最直观的认识。

与28所院校建立了深度的产教融合合作关系,“在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成为工匠学院的一种常态,学院模具、冲压、焊接、机器人、品管技能道场,课程体系都是沉浸体验式。工匠学院还有一部分特别学员——来自长沙市各中小学的孩子们。

“我们把工业制造的现场向社会群体打开一扇窗口,就是让孩子们和家长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工业制造。让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颗爱工业的种子,让家长能改变对蓝领工人的认知。”杜俊鸿说。

“就想做一个小而美的百人企业”

地处长沙“绿心”,雨花经开区注重引入走出“规模偏好”的制造企业。

“酷爱制造”的企业家才能带领同样着迷于“匠造”的工人成长。管委会主任陈海波认为,在“实操、实训、实战、实效”中,企业和员工才会走向“优雅”的制造业文明。

“我们就想做一个小而美的百人企业”。85后邹攀是湖南驰众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5年时间,专注AGV(智能物流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驰众实现了人均百万产值的目标。“我们没有让资本进入,只想从人的方面着手提升效率”。邹攀说。

驰众的另一个创始人袁智勇,与邹攀是一家汽车公司的同事,是酷爱“动手”的汽车装配工。“我们对制造业有些痴迷,热爱工艺现场”。总结开办这家公司的成功秘诀,邹攀出人意料地把原来供职的公司作为“反面教材”——“我们不再天天开会,无论技术研发还是管理优化,没有一个问题靠开会能解决”。

“从应用场景倒推技术攻关,而不是从理论出发推演设计应用场景,我们没有工程师和工人的区分”。邹攀认为,精于制造的公司,员工都能与公司一起进步和成长。

驰众不信奉文凭。进入驰众的员工,不问学历和出身都被“丢”到产品应用现场“计数”3年——现场细心体验AGV如何持续优化。“能留下来的员工都有热爱制造和踏实钻研的共同价值观”,邹攀认为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每天,他和一群员工开心地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上下班。

镜头是智能化时代机器视觉的“眼睛”,“让中国镜头看世界”。湖南长步道光学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四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辗转日资、美资、国资、民营上市公司等各类型企业做“打工皇帝”,“看透了中国光学产业的现状”,年创办了这家独特的公司,将公司命名为“长步道”——这个英文光学仪器的谐音表达了他对制造企业的理解:道阻且长,步则必至。

公司智慧展厅已经陈列了数十种高精尖光学视觉产品列阵。李四清期待更多的企业家和产业工人,有看向未来和眼前道路的“视野”。

来源丨工人日报

责编丨唐杰编辑丨叶佳琪

值班副总编辑丨李蕾

值班总编辑丨熊其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