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零部件,骨科植入物、模具镶件、热交换器等制造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即使是不熟悉3D打印技术的人也容易发现,通过3D打印技术生产的产品与传统技术制造的产品在设计上有着明显不同。这是由于,那些作为最终产品而非设计原型的3D打印零部件,往往是采用增材制造设计思维设计的,充分利用了增材制造技术能够制造复杂结构的优势,突破传统技术对设计的束缚实现功能最优化设计。
那么,当国内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3D打印技术时,如何融入面向增材制造的设计,设计师如何才能掌握基于增材制造的产品设计方法-为增材制造而设计(DfAM)的思维设计法呢?在本期谷.专栏中,作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制造企业和设计师有所帮助。
企业经营的转变涉及很多环节的调整,很难在短时间实现,让设计师直接掌握最“纯正”的DfAM设计方法需要时间长,且很难迅速在所定位的产品中灵活的运用。企业运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的转变需要一系列的“过渡阶段”,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逐步实现企业向增材制造设计的转型。
I对于多数的产品设计与制造企业,不能实现降低企业成本,批量化生产和增加企业收益的技术肯定不会用。
I为增材制造而设计(Designforadditivemanufacturing,DfAM)是一种设计方法。常见的定义是: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的能力,通过形状、尺寸、层级结构和材料组成的系统综合设计最大限度提高产品性能的方法。
企业如何转变观念,融入增材制造技术?
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很多国内的企业都希望能够降本增效,一项新的技术,如果能够满足企业“降本增效”的需求,才可能被企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