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模具设计 >> 模具设计市场 >> 正文 >> 正文

探访厦门碳纤维工厂

来源:模具设计 时间:2023/2/20

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厦门,探访了大名鼎鼎的厦门妇保……

【大雾,是这个富堡……

熟悉自行车行业的朋友们都知道,厦门及周边地区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碳纤维制品生产基地之一,在整个自行车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相比于天津、昆山以及珠三角等自行车产业中心,厦门的产业相对集中在碳纤维制品上;其实除了自行车,包括高尔夫、滑雪、汽车、医疗等领域的碳纤维用品,很多也产自厦门。在自行车领域里,厦门的碳纤维轮圈/轮组尤为著名,大大小小的轮圈厂遍布岛外,“厦门碳”这一曾经带有贬义,如今逐渐变得中性乃至正面的形容词,正是因厦门的碳圈而为人所熟知。

除了纯粹的碳圈厂,厦门也有很多综合型的碳纤维厂商。在业内比较著名的有新凯、富堡、鸿基伟业、纬衡、碳帝、方远、佰业兴等等。这些厂商里,规模较大的基本上都是纯OE业务,比如代工闪电的新凯;一些厂商也有自主品牌,比如富堡的速豹、碳帝的Tandell、佰业兴的Superteam等;此外,还有很多品牌在厦门OE,比如银贝斯、Vortex等。

一家靠谱的大厂,能很大程度上保证产品的品质,从我参观的几家厦门碳纤厂来看,其品控标准都是能给我充足信心的。下面以富堡为例,带大家了解一下碳纤维自行车架是如何制成的。在此也感谢富堡让我进门参观并拍摄。

在富堡的大门口,招聘启事十分耀目。这并不是个例,最近各碳纤厂都爆单了,生产线人手紧缺,熟练工人非常吃香,卷料阿姨都要月薪过万了。如果你有兴趣进碳纤厂打工,请联系我(我是黑猎头)。

不代工几个环法品牌都不好意思说话,其实中国的代工实力挺强的。

第一次见到足底贴膜机!高端且方便,顿感大乡里进城。

材料,是制作车架的第一步。在富堡看到的基础操作是裁切。

关于材料的内容,足够写一本书,本人才疏学浅就不瞎展开了。只能说,材料可以在很多方面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或者特性。碳丝的种类、生产厂商、编织、树脂、存放等都是学问。碳布的价格上至数千元,下至十几元每平米不等,虽然一般来说越贵的碳布,做出来的产品越好,但做自行车也不是一味的堆砌名牌大厂、高拉伸强度、高模量的碳布,而是要综合考虑弹性形变、抗冲击等因素。

总之,懂的自然懂,不懂也说不清楚。

数控裁切设备。

裁切好的碳布会被送到预型车间,由卷料工人们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叠层结构包成特定的形状。这个工序需要用到预型模,让包出来的东西符合最终产品的造型。

这是一个四季如春,干净整洁的办公室,姑娘们个个心灵手巧。

这次厦门之行给我的一个感觉是,卷料环节也能决定一款产品的好坏。如果一个初创的小品牌,单款产品的MOQ不足以承包一名卷料工人,那么该产品就有一定几率因为工人来回切换工作流程,不能连贯且熟练的对同一款产品进行机械式操作,导致碳布堆叠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有品牌跳过这个坑,但也不一定对,大家可以自行感受。

从这个环节也能看出,卷料的结构设计/流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技术点。即使同一个模具,同样的原材料,同样的卷料工人,不同的结构工程师设计出来的堆叠结构也会对产品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碳纤厂的结构工程师/设计师这个角色,是很多普通车友完全忽略,但是在行业内极其关键的角色。结构设计师可以说是产品设计师以及生产线之间的桥梁,是他们把画图佬们挖的坑一个个填平,帮助产品顺利生产,并且通过测试手段进行优化。

包出来的车架五通。一般车架的成型会用到气袋、乳胶/EPS工艺,一些碳圈厂还会用到灌蜡的工艺。

胶佬们要是对自己的手艺活有信心,不妨来试试,熟练工月薪过万哦。

包好的车架前三角。不要迷信一体成型模具,绝大多数顶级车架产品都是拼接的。

乳胶内模一枚。

乳胶内模制成的前三角预型体。

这些就是模具。开一个模具多少钱就不说了,如果是车架,一款产品开四五个尺寸,模具费就是一笔很大的初期投入。只能说一个新晋设计师/品牌,犯错的成本是极高的,一旦开出一款市场不接受的模具,轻松搭进去上百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品牌会从公模产品做起;又或者自己干不下去了,模具抵给碳纤厂,就算一开始是私模后面也变成了公模。

热成型,各家大同小异。把包好的零件放进模具里加热,出来后就会变硬。后续就进行各种打磨、补土、拼接处理。

前三角与后三角的粗坯拼接。不用担心强度,这个工艺发展二三十年了。

毛坯处理这道工序是污染比较严重的工序,工人们需要一些防尘措施。

完成补土之后,毛坯才会送到下一步——涂装。

涂装打磨。

由于涂装会泄露品牌,在此就不拍摄展示了。富堡的涂装工艺相当不错,多款网红产品都做的非常漂亮。

赶货期间,毛坯周转比较简单粗暴。

测试设备,产品能不能过欧标什么的,这里能给你答案。大厂出品,即使是低价产品,整体质量都是有保障的,不然首先就过不了品牌那关。

一台新上线的轮组测试设备。

富堡的展厅放着几台野兽,令人唏嘘。也许对于碳纤厂来说,行业的风风雨雨都见得多了,只是身居上游,冷暖自知,观棋不语。

这次厦门之旅,我还参观了鸿基伟业,这更是一个产能大的可怕的碳圈厂。两个环法品牌的碳辐条轮组,以及多个大体量品牌,都出自这里。这个厂区的年产量高达40万只碳圈——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按照我估计的国内活跃车友人数,鸿基伟业能让他们人手一对碳刀。

小结:

厦门是个卧虎藏龙之地,大厂很大,技术雄厚;小厂遍地,各有千秋,也参差不齐。在自行车产品爆单的这一两年,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工厂和品牌都是如此。无论行业处于上升还是下降周期,大鱼吃小鱼的事情都时刻发生着。

厦门碳,冲不冲?

PS:想进碳纤厂打工的,请联系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5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