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模具设计 >> 模具设计市场 >> 正文 >> 正文

技能人才高地建设的开发区模式揭秘北京亦庄

来源:模具设计 时间:2022/9/30
白癜风专家哪里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你申请了吗?想报考哪个专业?”“哪个专业和我们工作契合度较高?”连日来,开发区企业中不时能够传出一阵阵交谈,他们在讨论的是开发区学历助推平台助学金又开始申报了。通知刚刚发出,咨询热线就瞬间被“打爆”。而这还只是开发区职业能力提升众多举措之一,就在不久前,开发区劳动局发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职业能力提升补贴管理办法》(试行),职工拿到学历、职业证书最高可领取1万元资金补贴,不仅创造了北京最高的补助力度,还首次将多个人才补助办法融合在一起。

一直以来,开发区不断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技能人才岗位提升和技能研修机制,在打造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方面已经摸索出一套开发区模式,工匠精神、工程师文化逐渐形成。

高技能人才成为香饽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年建设以来,经过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培养聚集了一批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近日,记者从开发区人劳局获悉,区内注册企业约2万余家,就业人员达23.8万余人,从事技能领域工作7万余人,其中取得各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人员达2.4万人,取得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高技能人才有人,占取证总人数的14%左右。15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北京市政府技师特殊津贴,2名高技能人才获得开发区最高奖项——博大贡献奖。

然而,即使技能人才占比如此之高,区内企业技能人才的供给仍显不足。

7月19日下午,开发区人才职介中心的招聘大厅里人头攒动,不少求职者前来应聘。然而,火热的现场背后不少招聘企业却微带愁容。“现在企业急缺的是熟练工和技能人才。普工也招,但不是急需的。”一名招聘专员说。

记者翻阅了当天的招聘信息,发现工程师等岗位并不鲜见,同时一些普工的岗位也相对要求较高,贴片操作员、芯片擦拭员这些岗位由于其精密性较高,对于企业来说更希望能够找到熟练工。

近年来,随着设备升级和智能工厂建设,即使是普通工人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少企业通过内部技能提升将普通工人转化成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是成为了企业招聘的“香饽饽”。

校企合作破解“技能人才缺口”

为了解决技能人才缺口,开发区有不少尝试,其中增加校企合作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年5月底,在开发区先进模范人物表彰大会上,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斌和SMC(中国)有限公司制造2部2-4课班组负责人尚晓利因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到表彰,在大家为这两位高技能人才感到高兴的时候,可能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两位劳模是校友。

年,毕业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数控专业的尚晓利进入SMC公司,14年来,他干过专用机操作工、NC操作工,开过设备、钻过机床,担任过班组管理,做过设备维修、技术支持,最终成为班组负责人,在岗位上创造了实实在在的价值。和尚晓利是校友的赵斌是年从电科院毕业的,进入北京奔驰发动机工厂后,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成为了公司的首席技师。

在开发区企业中,尚晓利和赵斌的校友还有很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之一。电科院不仅是开发区内唯一高校,还是“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六个专业群与开发区六大产业集群相契合。针对生产特点设计教学模式,育人对接用人,校企“双主体”育人的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验班占比超40%。

以汽车专业为例,年电科院组建了全国唯一的“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DCTC)”。企业在最新型的整车装备、技术规范等软硬件方面给予大力投入,并把相关的认证体系引入学校,保证学生从入校就学习具有国际水准产品、一流技术和标准。成立“北京奔驰汽车培训中心”,开设订单班,企业每年为“奔驰班”学生提供人均元的奖学金。学校累计为北京奔驰输送了近名学生,北京奔驰现有6名首席技师,其中3名是电科院毕业生,很多已经成为车间主任、工段长等,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和“最美汽车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同时,为了人才供给更加精准化,电科院还建立了“四对接”育人体系,即围绕产业设置专业,专业对接产业;按照职业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学业对接就业;开展职教分级制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实战培育职业文化,实践对接生产;以及上文提到的育人对接用人。个实训基地及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强化能力梯次递进,培养工匠人才。

除了电科院外,开发区在校企合作方面也将服务延伸到了全国。“我们举办过多届校企合作交流会,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沟通和交流。近年来还带着企业到全国高校进行招聘,已经形成了品牌。”开发区人劳局工作人员杨琦说。

除了促进合作,开发区也鼓励区内企业和学校共建实习基地,通过边实习边了解企业的方式,培养“定制型”人才。“企业建设实习基地的,我们还会为企业提供补助,全方位为企业提供服务。”杨琦说。

政府发力打造“工程师文化”

校企合作只是其中一项工作,事实上,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一直以来备受开发区重视,在区域人才的激励培养工作,开发区始终走在前列。早在年开发区就已出台了补助政策,用于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培训,主要集中在职业资格等级方面,从而提升职工技能,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

而为了切实体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开发区积极完善选拔、激励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社会氛围。开发区将高技能人才作为领军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关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支持范围,通过支持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建设的方式支持高技能人才,连续五年每年给予10万元支持资金,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开发区最高人才奖项博大贡献奖的评选范围。开发区高技能人才评定打破职业资格等级限制,为更好地支持产业发展,支持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立工作室。近三年来,共评选出23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并建立了“新创工程高技能领军人才工作室”,其中4家被评为“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

除此之外,开发区总工会也通过一系列手段提升技能人才的水平。就拿此前说到的学历助推平台来说,学历助推平台是为满足区内职工享受继续教育权利而搭建的,解决了职工学校远、选择难、学费贵的问题,帮助区内职工“不出区就圆大学梦”。到目前为止,开发区总工会引入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5所学校,共有名职工通过学历助推平台提升了学历水平,其中高起专人、专升本人。

同时还有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通过引入各种培训资源,积极开展技能取证培训班,帮助职工“不出区就能取得技能证书”,有效促进职工职业能力全面提升。到目前为止,共有名职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56人,二级职业资格证书66人,三级职业资格证书人,四级职业资格证书人,急救员人。

而为了提升员工们岗位提升的自觉性,开发区总工会还举办了“亦企练”岗位练兵活动,围绕开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以全面提高职工适岗能力和技能水平为目的,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职工组织开展企业级培训及竞赛活动。通过企业培训,提升职工的业务水平,通过企业竞赛,评选开发区“岗位技能标兵”,并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在企业形成“学技能、比技术”的良好氛围。到目前为止,累计举办场企业专场岗位练兵,练兵活动涉及94个工种,覆盖64家企业工会,参与人次人,共评选出名岗位技能标兵。

总工会在企业级岗位练兵的基础上,开展区级行业技能竞赛活动,同时搭建多级竞赛平台,向市级竞赛、全国竞赛推荐开发区高技能人才。通过多级竞赛平台的建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区内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到目前为止,共举办加工中心操作工、叉车、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3场区级技能竞赛。

从个人行为到企业行为再到区域行为,工程师文化正在开发区逐步形成。

高技能人才反哺企业创新

工程师文化的形成,不仅带动了人才的创新,高技能人才的迅速发展也同样反哺企业创新,典型的案例就是开发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

配液、计数、对比、讨论……泰德制药研发楼4层,创新工作室的员工们正在各自忙碌着手中的工作,偶尔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业务,也都是轻声细语,安静的办公环境让这个原本就十分干净的实验室显得更加严肃和有序起来。

作为较早成立创新工作室的企业,泰德制药创新工作室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注射剂生产线玻璃安瓿破损问题属于世界技术难题,德国设备厂商的技术人员不能解决,日本也只能通过严格控制批产规模降低生产效率来避免出现该问题。为攻克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泰德制药创新工作室成立了由齐汝伯带领的攻关小组,深入生产一线,研究引起安瓿破损的原因,通过有针对性改进生产模具,优化灌装工艺,成功将生产线灌装破瓶率降低至小于5支/10万支,部分批次可以实现零破损。避免了破损后玻璃碎片带来的药品污染,直接促进了整体药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注射剂生产线安瓿破损难题的解决,保障产品顺利通过日本厚生省认证,成功出口发达国家。

无独有偶,同样是开发区企业的中金数据创新工作室由数据中心行业专家、公司技术骨干等18位员工组成。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安全生产等主题,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活动。目前,由创新工作室牵头研发、改进的项目已有十几项,包括独创的集装箱数据中心、行业创新的加湿水处理系统等。

通过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评选、创新项目助推、专利助推等活动,积极组织产业工人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围绕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操作流程、技术瓶颈等开展创新活动,在企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技术攻关等方面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到目前为止,共评选职工创新工作40家,其中10家为市级工作室、7家为劳模工作室,培养技术人才人,为企业创效21.97亿元。泰德制药、揖斐电等职工创新项目获得市级创新项目助推资金;金风科创公司“可伸缩阻尼装置以及海上漂浮式风机基础”等15项职工发明获得发明专利助推。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