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模具设计 >> 模具设计介绍 >> 正文 >> 正文

青岛破解招工难就业难精准就业服务直抵供

来源:模具设计 时间:2023/2/23

上图大学生们在海利尔药业见习基地实验室操作仪器。张钟允摄

右图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学生“新型学徒制”学员施工现场教学。王一帆摄

来到乡村夜校,年轻妇女可以学做花样馒头,年纪略大的可以学做月嫂,男的可接受培训并考取电焊等机械类技能证书,进街道工厂当工人……山东青岛胶州市通过遍布全市乡村的75所夜校,培训了2.1万名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

青岛市能够如此精准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源于其以问题为导向的准确施策。“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培训针对性与市场需求匹配性欠佳,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劳动者技能提升,这是技能培训市场供需的三对主要矛盾。”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职业培训部副部长王同山说,“要破解这些矛盾,就要针对问题,提供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让服务直抵供需‘痛点’。”

破解“两个错配”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有薪酬、观念等多个原因,但缺乏技能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靠培训服务来弥补。”王同山告诉记者,青岛的培训机制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主要发挥市场引导和“兜底”作用。“政府‘兜底’主要包括五类人员:贫困家庭子女、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登记失业人员。”

胶州的乡村夜校培训,就是针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精准施策。“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活越来越少,村民们想找份工作的想法越来越强烈,然而缺技术、想学没时间、培训费贵等难题成了‘拦路虎’。”胶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祝春雷告诉记者,针对这些难题,市里打造了乡村夜校,将市直部门业务专家、镇街干部、站所负责人等纳入师资库,对接培训机构,储备了余名师资力量、23家培训机构。同时,根据村民实际需求改进课程,更注重于实践,让村民实现了坐在家门口就业技能免费学,目前已累计开课余次,有人获得了各类技能证书。

“乡村夜校帮助我们解决了招工难问题。”青岛华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孟宪鑫告诉记者,公司一期工程已开始投产运营,技术工人出现紧缺,铺集镇乡村夜校便组织周边4个村庄的余名学员,定向为华康公司培训了大量技术工人。“目前,已有余人培训合格上岗。”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重点人群,但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和市场需求存在错配。“一是大学生的预期薪酬比市场薪酬高,二是大多毕业生不愿意去工厂。”青岛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业服务部副部长于宁宁告诉记者,为破解这“两个错配”,青岛市人社部门多次联合高校为毕业生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厘清就业形势,还创新性地搭建起了全国首个实习实训平台——青岛市青年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有实训企业0余家,去年发布岗位需求约6万个,有1.7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实训,65%在工厂实现就业,41%直接留在见习企业。”

通过就业指导与实习实训公共服务平台双向发力,不少高校毕业生转变了就业观念。届山东科技大学毕业生原浩凯就是其中之一,他现在是海利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日常工作是在一线探究与改进生产工艺。“我之前也不想进工厂工作,到海利尔实习时发现这里有自己用武之地,决定留了下来,现在的薪酬在同学中算不错的。”原浩凯说。

重在对症下药

“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性不足是培训机构不能提供适配的培训课程,有效性不足是培训后参训人员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效果不尽如人意。”王同山说。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针对问题,青岛市人社部门进行了就业技能培训政策调整,由原来的“补贴机构”改为“直补个人”。“参加培训的人员可根据自己的职业需求,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可申领补贴,只有这样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的培训机构,才能吸引更多受培训人员。”王同山说,“这是用机制来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除了机制创新,细致的工作也至关重要。“我们与工信局、商务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对接,深入企业调查摸底,精准掌握企业紧缺工种等情况,定期更新发布职业培训工种目录。同时,根据企业需求不断引导培训机构开设定向技能培训班,以上岗为导向,有针对性地科学设置培训课程。”于宁宁说。

青岛赛航职业培训学校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起“订单式”“定向式”和“点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精准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的培训机构。

“5年我创办了赛航职业培训学校,开始以数控培训方向为主,后来随着产业升级,为顺应企业需求,增设了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方向的课程,授课老师都是高薪挖来的一线企业高级工程师。”青岛赛航职业培训学校创始人张建柱告诉记者,之前不少企业选派员工去广州参加职业培训,费时费力又费钱。“赛航顺应企业需求的课程设置,吸引了众多大型企业前来签订合作协议,企业选派员工来学习,并与赛航签订用工协议,‘抢单式’预定未就业受训人才,现在我们学员的就业率可达99.9%。”

“围绕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资金和政策扶持。”张建柱说,青岛市人社部门出钱又出力,让赛航举办了数控、模具设计等大赛,让企业看到了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势,更让市民了解到职业技能培训是可以进入企业获得高薪工作的新途径。

倡导“新型学徒制”

企业喜欢一上手就能干的新员工。同时,产业要升级还需要内部老员工能力不断升级。如何满足企业的这两个需求?青岛通过政策引导、创新做法,促进企业实现目标。

日前,记者在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现场看到,经过“新型学徒制”培训的工程测量员王一帆,正在运用各种仪器调试设备参数,以确保施工有序进行。

自年以来,荣华建设集团都会与山东省内有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联合开办“新型学徒制”高级工班,每年会招收名至名公司内部职工学徒,采取半脱产培训、工学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学校学理论,利用企业交接班空闲时间灵活安排线下课程。

“新型学徒制”是近年来青岛大力推进的培训新模式,按照企业自主、院校参与的原则,在各大企业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业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荣华建设集团作为第一批践行者,正是通过这一制度,实现了招工稳工,在企业发展中跑出了“加速度”。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张和行业竞争加剧,现有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满足企业未来的快速发展需求。”王同山认为,企业“新型学徒制”凭借其弹性化的学习方式、贴合企业需求的标准化课程设置和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不仅为企业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增加了高技能人才数量,同时还极大增强了人才稳定性与技能传承性。

针对企业里的老员工,如何促进其能力提升?“我当了12年传统电焊工,前两年厂里启用了工业机器人,担心自己被淘汰。”42岁的中电装备青岛豪迈钢结构有限公司员工孙绪成告诉记者,多亏他参加了政府倡导的“金蓝领”培训,掌握了现代化智能装备。如今他不仅会看图纸、算参数、玩得转智能化设备,薪资待遇更是直线上升。“上了‘金蓝领’培训班,工作生活更有奔头了。”

“金蓝领”培训是青岛的又一创新做法,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正是这些直抵供需“痛点”的精准化公共就业服务,打通了供需两端的各个环节,不仅拉动着供需两端形成了良好的“就业生态圈”,更为青岛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助力作用。(经济日报记者刘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