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工匠”张政宽、何玉成、程明,“首席技师”刘延海、黄梅荣……在东莞的各个领域,活跃着一批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从一块钢板的焊接,到一个零部件的打磨,再到对一个细节的完美雕刻,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本职工作,用热情,传承与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用双手,推动着东莞经济的铿锵前行。
▲“莞邑工匠”何玉成(中)实习生杨嘉健记者陈栋摄(资料图)
城市的发展,呼唤着更多的时代工匠,当“中国制造”号角吹响时,东莞便勇立潮头,积极响应,把培育“东莞工匠”作为一个神圣使命。从年底至今的短短4年间,东莞新增技能劳动者62.9万人,总数突破万人。
今年,东莞启动了塑造东莞技能生态十项行动,持续发展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信心和决心跃然纸上。一套更加科学系统的工匠培育、成长体系正逐步形成。可以想见,若干年后,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将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撑起一片天。
▲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学生在上实训课(资料图)
厚植“工匠精神”土壤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作为“莞邑工匠”里年龄最大的“老大哥”,何玉成简单明了地向记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何玉成的感受从何而来?答案是他近30年工匠生涯的亲历与见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出茅庐,到年成为“莞邑工匠”这个东莞技能工人的天花板级名匠,一路经历,何玉成感受着、记录着、兴奋着。
“政府对技术工人越来越重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这可谓‘春江水暖鸭先知’。尤其是近年来,为了给技能人才成长创造肥沃的土壤,东莞连续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可以说是走进了东莞数百万产业工人的心里面。”何玉成感慨到。
数载时光,一晃而过。但对于东莞数百万的技能人才而言,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他们洞若观火:
先后出台《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等16份政策,早于全国一年启动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形成覆盖全面、链条完整、效能凸显的政策体系、工作平台、特色项目、社会氛围,同步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镇街协同联动和社会踊跃参与的工作落实机制;
成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围绕东莞产业需求,开发个技能培训标准规范,其中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成为国标,实现零的突破;完成“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训59.46万人次,64%集中在制造业,形成松山湖机器人、厚街“家居设计”等镇街产业特色培训品牌,参训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72.3%,倍增计划企业占57.4%;
“首席技师”亮相、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号角吹响、首批“莞邑工匠”出炉、东莞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启动……
从顶层设计,到企业自主评定,再到以“莞邑”之名赋予工匠殊荣,“工匠精神”在莞邑大地蔚然成风,越来越肥沃的“工匠精神”土壤,正在孕育着一座城未来的“工匠”力量。
▲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东莞代表团斩获2金3银3铜11优胜奖
编制工匠成长“摇篮”
12月6日晚上10点,东莞市人社局收到从广州传来的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东莞代表团斩获2金3银3铜11优胜奖。在这项广东省“天花板”级技能大赛上,东莞25名选手共获19个奖项。
“最让你兴奋的是,获奖选手的平均年龄仅21岁,最小的才17岁,其中21名选手为00后在读学生。”东莞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刘海光兴奋地说着。
与企业技术人员同台、与博士生对垒,在这项没有年龄之分,没有学历之限,各自“凭本事说话”的赛事里。东莞的年轻技工们沉着应战,与各行精英切磋竞技,在激烈角逐技能技术的同时,也拼出了东莞年轻一代工匠们的精气神。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那么,东莞年轻一代的技术工人们,又是在怎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成长的呢?
首先,在院校教育培养体系上,东莞率先开启了国际合作办学,以国际合作和校企合作为双引擎,依托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等先进职教模式和国际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被人社部《职业》杂志社誉为国际合作典范,输出办学模式至宁波等地12家院校。同时,东莞的职业技能院校紧贴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等70多个专业,建立数控加工、现代物流、汽车检测与维修3个省级重点专业、工业设计1个特色专业。市技师学院还按照链群对接理念,打破学科体系限制,组建8个二级学院,每个学院对接一个产业链,按照产业链需求开发相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在全省首批开设3个技师专业,建设19个学习型工厂,与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为了广东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建设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
其次,在社会培养体系上,东莞突出平台化建设,积极响应企业需求优化培训资源。在全市范围内选树了个“技师工作站”,并给予30万元建站资助,带动企业完善技能培训体系,逐步成为企业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带动企业生产效能提升。如以诺通讯依托“技师工作站”每年解决公司超过50%人才需求,推动公司年均销售额增长34%,年人均产值提升45%。此外,东莞政府还投入建设的市高训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率先创立生产性实训模式,形成“1+13”的公益性实训体系,培训81.1人次,设备使用率超过90%,居全国同类单位前列,运作模式被人社部向全国推广。
今年3月,东莞启动的塑造东莞技能生态十项行动,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其中的中国特色学徒制东莞探索行动,东莞就明确提出将立足东莞产业发展需求,探索推动产教融合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育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开展校企双制培育模式,实现“招生即招工,进校即进企”,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方式培育人。这些,无不彰显着东莞持续发展培育高技能人才的信心和决心。
“一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并不高,导致很多家长不想孩子读职校。塑造东莞技能生态十项行动的启动,必将引发东莞各界对工匠认知的改变,提高工匠劳动价值评价。”刘海光说。
▲参加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的东莞代表团
记者观察
让工匠精神成为年轻人的时代追求
从古到今,东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工匠们的奋斗史。从南社村明清建筑群、可园、金鳌洲塔,再到今天的东莞制造,无不流淌着东莞的“工匠精神”基因。
“工匠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的品质。它是东莞城市发展的时代呼唤,也是“中国制造”的实现路径。今天,建设创新、发展、美丽、活力的东莞,就是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东莞的城市文化中,让“工匠精神”成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巨大精神力量。
培育“工匠精神”,必须优化工匠生态,为更多年轻工匠成长提供优质土壤和环境。我们不仅要改变传统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工匠光荣的良好氛围,让做工匠变成一种时尚;还要积极为工匠成长搭建平台,为工匠的晋升打开通道,让工匠们有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和广阔的发展平台;更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让工匠与东莞产业精准对接,形成具有地域产业特色的工匠文化。
这些年来,东莞一直在为此而努力。比如,全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工程,塑造东莞技能生态十项行动等等。这些举措的出台,解决的都是东莞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痛点、难点,是技能人才最为实际、呼声最为强烈的问题,这些壁垒的打破、障碍的扫除,必将让东莞工匠成长的环境更为和谐,让东莞工匠的光环更加耀眼。
在即将跨入“双万”城市的节点上,广大东莞青年,不妨紧跟时代的脚步,把“技能成就梦想”作为奋斗目标,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时代风尚,让“工匠精神”成为更多东莞年轻人的时代追求吧!
文/资深记者王子玺
图/记者郑琳东陈栋、东莞市人社局供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