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风雨育桃李喜赢美誉天下赞
迎朝阳迈征程建设祖国铸辉煌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栉风沐雨
华中大正欣欣向荣
七十年校庆将至
华小招特推出《档案馆》系列转载推文
带你回忆有关华中大的
年年岁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某一天,一行来自某直升机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学校科研处的陪同下,来到机二系锻压教研室。原来,他们正在研制直升飞机配套的“驾驶员抗坠毁座椅”,但在某个关键零部件的制造上,碰到了技术难题。他们先后沟通了许多国内研究所、院校,均没有单位能承担这个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任务。经多方面联系,最后来到我校寻求技术合作。
“卡脖子”难题
当时,由于国外技术的封锁,我国尚不能生产这种“驾驶员抗坠毁座椅”中的关键零部件“座椅吸能器”。据介绍,当直升飞机从30米高度坠落时,“座椅吸能器”需将强大的冲击载荷峰值平稳吸收,期间不能产生剧烈震动,从而把强大的冲击载荷值控制在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俗称“软着陆”。这项技术会大大提高驾驶员的生存率,达到在飞机坠落后驾驶员能自己离开飞机,并且仍然具有自卫防护能力。当时美国可提供成品,价格是4万美元/件,但不提供任何技术。如果依赖外国装备,我国的直升飞机生产使用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直升机驾驶员抗坠毁座椅”成为急需。协作攻关
面对“卡脖子”难题,我校锻压教研室非常重视。经过研究,郭芷荣教授作为负责人,与黄早文老师和我一起组成了攻关课题组。郭芷荣教授早年在前苏联留学,对管材的塑性成形机理有较深的理论研究。凭着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吸能器”塑性成形的初步设想。在反复讨论之后,终于确定了试验方向,开始了设计、加工出试验模具的工作。为了保密,借用湖北省内一个乡镇农机厂内的设备,利用节假日和工厂下班后的时间进行试验,相关的模具零配件也是分散到多个厂家生产。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修改模具、改变试验材料、终于试制出第一批样件。
抗坠毁座椅吸能器研究工作笔记年
直升机驾驶员抗坠毁座椅研究项目
课题组成员:左为胡国安,右为黄早文
完成研制任务
由于学校没有测试条件,样件需送到直升机研究所进行相关数据测试。据说,当初美国在进行该项目试制的时候,为了使数据接近直升机坠毁实况,利用报废的直升机,将吸能器安装在驾驶员座椅上,并在飞行员模型相关位置安装大量的传感器,用钢缆将直升机吊挂到30m高空,然后按照直升机坠毁的姿态坠落,测量、记录相关数据。美国直升机吸能器
学校研制的直升机吸能器
因为条件所限,研究所专门设计制造了一套测试平台。将抗坠毁座椅安放在8m高的导轨上,在驾驶员模型上安装大量传感器。为了使试验与直升机坠地时所受的冲击状态尽量接近,研究人员还特地在试验平台底座上安装了许多液压缸,通过控制液压系统模拟出直升机坠落时机身所承受的冲击载荷状态。
吸能器设计图
正在加工中的吸能器
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课题组终于圆满完成了抗坠毁座椅吸能器的研制任务,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研究成果也因此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二等奖。我们提交了全部技术资料后,直升机研究所为了便于独立生产,全程录制了在锻压实验室吨四柱液压机上进行的吸能器全部成形过程。
用于实验的四柱液压机
一个小插曲
研究期间,课题组除了克服交通不便带来的困难外,还发生了一件让成员们想起来仍心有余悸、终生难忘的小插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武汉到该研究所驻地,需要先在汉口港乘船,然后坐长途汽车到达。那天晚上黄早文老师和我带着新一批研制样件在汉口港乘船,于第二天清晨到达某市后转长途车去研究所驻地。从某市去该所驻地必须经过一个交汇处湖口,长途车需乘汽车轮渡过去。由于汽车太多,我们乘坐的长途车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才开始上船。因是冬季,从岸上到渡船的下坡距离很长。可能是等待时间太长,天又冷,下坡途中长途车刹车突然失灵。眼看车速越来越快,随时有坠江的可能,这时驾驶员急中生智将车撞向左边一辆上岸的大卡车,才将失控的车撞停,避免一场车毁人亡的大事故。刚刚从死亡线上逃生的我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国家建设竭尽所能,我们都义无反顾,继续往返在科研征途上。最后,经过多次试验、数据检测,修改成形工艺,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填补了国内翻卷管成形工艺的空白。
补充资料(来源于材料学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