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近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长期以来围绕汽车产业链,致力于培养汽车行业卓越工程师,被誉为“卓越汽车工程师的摇篮”。年,学校被批准为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至今已获批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期推送,就请跟随小编的介绍详细了解。
车辆工程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设立于年,由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之一、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曾在清华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汽车专业的孟少农先生一手创办。经过四十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品牌专业、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湖北名师工作室所属专业。
该专业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建立了“以专业基础为本、专业核心课程为魂、数字化设计和汽车电子与控制技术为双翼”的固本、强魂、添翼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平台建设”两轮驱动教育模式,专业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齐头并进,立足于东风汽车公司大背景和大平台,以多个国家、省级实训基地为支撑,着力强化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数字化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专业学生科技活动丰富多彩,拥有五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智能车、节油车、CAD、CAE创新平台,使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技能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近五年来,该专业学生取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共计奖项项,在近三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3项;学生公开发表创新论文13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篇学士学位论文获得省级优秀论文。
因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明显、综合素质较高,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深受各知名汽车企业的认可和欢迎,专业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毕业生在奔驰、宝马、东风、一汽、上汽、北汽、吉利、奇瑞、比亚迪、金龙、宇通、江铃、长城、玉柴等各大知名车企中建立起了汽院品牌。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试点专业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该专业注重实践育人,依托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实验校级示范中心开展实验实训;并以汽车及其制造装备为载体,先后建立了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以及4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将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基础。
该专业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与德国乌尔蒙工学院等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创新创业设计大赛。近三年来,专业学生参与竞赛获奖人数达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项80余项,省部级奖项50余项。
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因专业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明显、综合素质高,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车企业中建立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品牌,成为培养汽车生产制造的工程师基地。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始建于年,至今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年被列为湖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年入选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年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该专业有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教学基地、2个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及20多家校级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覆盖件模具生产的汽车产品实物激光熔覆再制造与3D打印技术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近年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除了持续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学校还将新工科建设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重要抓手,获批多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此外,学校长期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依托企业强大研发及制造能力与经验,结合高校专业理论优势与教学经验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开办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奇瑞汽车卓越工程师班、东风汽车零部件(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卓越工程师班,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产业工程师。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和立身之本。当前,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方兴未艾、任重道远,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作为汽车领域人才培养的强校,自当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169.html